产品类别
无土栽培
  • 无土栽培设备
  • 无土栽培蔬菜
  • 无土栽培技术
  • 水培蔬菜
  • 盆栽蔬菜
  • 联系我们
  • 欢迎您与我们联系,与我们合作! 查看更多

    咨询热线:
    139-6462-0707

    文章详情 当前位置:首页 > 无土栽培技术 >

    番茄无土栽培病害有哪些?如何防治?

    日期:2024/12/11 10:57:21 标签:番茄无土栽培病害有哪些?如何防治?

    番茄作为一种重要的蔬菜作物,在无土栽培中因其高效、节约资源的优势而备受青睐。然而,无土栽培条件下的番茄同样面临着多种病害的威胁。本文将详细介绍番茄无土栽培中常见的病害及其防治措施,以期为种植者提供参考。

    18ebf00fc912b47e7cddddd78375ac25.png

    一、番茄青枯病

    1、症状表现:青枯病显症较晚,一般病株顶端叶片萎蔫下垂,然后下部叶,最后中部枝叶。病株叶片稍褪绿。病茎表皮粗糙,中下部表皮产生许多不定根。高湿时茎上可见水渍状褐色病斑。横切病株维管束变褐色,还可见白色溢脓。病情发展迅速,10天左右病株即死亡。

    2、发病特点:病原菌随病残体在土中越冬。在无寄主时,可在土壤中营腐生生活,存活长达14个月,成为初侵染源。病菌经寄主的根、茎和基部伤口侵入,在维管束内扩展,堵塞导管,致叶片萎蔫,或使茎秆出现不规则斑。病菌生长繁殖的适宜温度30~37℃。土壤酸性、雨后积水、连续阴雨、雨后暴晴等,有利青枯病的发生。

    3、防治方法:

    (1)轮作。实行与十字花科蔬菜轮作。

    (2)培育无病壮苗。选无菌地,育无病苗。

    (3)清除病残体,改良土壤。清除枯枝落叶等病残体,施用生石灰每亩150~300千克,既杀菌又调节土壤的酸碱度。

    (4)药剂防治。发病初期施药可用72%农用链霉素可湿性粉4000倍或77%可杀得500倍液灌根,每株500克。

    screenshot-1733886278148.png

    二、番茄晚疫病:番茄晚疫病是一种发生普遍、为害严重的病害。该病除为害番茄外,还为害马铃薯和茄子。

    1、症状表现:番茄苗期、成株期均可染病。苗期染病。多在苗棚南边靠边部位,植株上部嫩叶出现暗绿色水渍状斑,叶柄部或茎上部出现水渍状褐色腐烂,病部缢缩易折倒,潮湿时病部长出稀疏的白色霉。成株期染病,多从植株的下部叶片开始,初为水渍状褪绿色斑,渐发展扩大呈褐色,高湿时病健部交界处长出白色霉。茎部染病,多见于病叶多的植株,初为长条形水渍状斑,随病情发展,病部凹陷,色深褐并腐烂,导致植株萎蔫。果实染病,主要是青果,病斑呈水渍状不规则的云纹斑,后变为深褐色,边缘明显。病部表面坚硬而不平整,潮湿时病部边缘长出稀疏的白色霉层。

    2、发病特点: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马铃薯块茎和温室番茄上为害越冬,也可以以厚垣孢子附着在病残体上在土壤内越冬。借风雨传播,形成中心病株,再扩展、蔓延到全田。低温、高湿是该病发生、流行的主要条件。最适孢子囊产生的湿度95%以上,只有植株表面有水滴、水膜时,病菌才能萌发侵染。10℃以上的低温,才有利其产孢扩展、流行。一般相对湿度75%以上连续3日,田间即会出现中心病株。春播露地雨季来得早、雨日多、雨量大,温度忽高忽低,病害重。在保护地种植地密、温差大、阴雨天多、光照少、大水漫灌、结露时间长、放风不及时等,均有利此病的发生和流行。发病期多在:露地番茄6月下旬至7月上中旬;春棚番茄在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;秋棚在9月末和10月初,尤其在闭棚之后。

    3、防治方法:

    (1)农业防治。选用抗病品种,如佳粉、毛粉802、中杂9号、特瑞皮克、佳粉15等;除清洁田园,清除病叶、病果及病残体外,要增温、放风、控水、降湿,以减少田间结露,控制病害。

    (2)药剂防治。当田间发现中心病株时,要及时喷药防治。药后闭棚增温,可提高防治效果,做到1次见效。药剂有72.2%普力克800~1000倍液;72%霜脲锰锌800倍液;64%杀毒矾400倍液等。

    screenshot-1733886499435.png

    三、番茄早疫病:早疫病又称轮纹病、夏疫病、露地、保护地均有发生。北京北部郊区县、河北、山西、等海拔较高的地区发生严重。

    1、症状表现:叶、茎、果均可染病。叶片染病初出现水渍状暗褐色小圆点,渐扩大成圆形或椭圆形黑褐色斑,并有同心轮纹。在潮湿条件下,病部长出黑色霉状物。病害由下向上发展,严重时植株下部枝叶全部枯死。茎和叶柄染病,初为灰褐色椭圆形斑,稍凹 陷,渐发展扩大成长圆形或梭形斑,凹陷加深,并有同心轮纹,导致植株从凹陷的病部折断。染病果多为青果,病从萼柄处侵入,病斑圆形或椭圆形,黑色,明显凹陷,有同心轮纹。染病果提前红熟,失去商品价值。

    2、发病特点: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附着在病残体上或种子上越冬,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。病菌可从植株的气孔、皮孔、表皮直接侵入而形成新的病斑,长出分生孢子后,再借风雨传播。高温、高湿、田间结露有利于发病。土地贫脊、植株营养不良和生长衰弱的地块,发病重。发病多从植株下部老叶开始,渐向上发展。昼夜温差大、结露时间长、多露多雾、连续阴雨、通风排水不良、植株生长衰败等,是该病发生、流行的主要原因。

    3、防治方法:

    (1)农业防治。实行轮作,施足底肥,增施磷钾肥,并注意放风降湿,防止早衰,是预防该病的关键。

    (2)药剂防治。苗期防治很重要。定植时剔除病苗,提倡带药定植。田间防治及早动手,连续防治,每7~10天1次,防治3~4次。常用药剂有70%安泰生可湿性粉剂700倍,70%代森锰锌500倍液或5%百菌清粉尘每亩1千克或75%百菌清600倍液或50%扑海因悬浮剂或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等。

    screenshot-1733886317810.png

    四、番茄灰霉病:番茄晚疫病是一种发生普遍、为害严重的病害。该病除为害番茄外,还为害马铃薯和茄子。

    1、症状表现:该病在苗期、成株期都有发生,且对叶、茎、花、果均可为害。苗期染病,多从苗的上部或曾经受伤害(包括机械伤、冻伤等)部位开始。病部灰褐色、腐烂,表面密生灰色霉层。成株期染病,多从叶尖、叶缘开始,向叶内呈“V”字形发展。初为水渍状坏死斑,浅褐色,湿度大时,病斑快速发展成不规则形,有深浅颜色相间如轮纹的大病斑,表面生灰霉。花期,病由开败的花萼处或花托部位侵入,渐向果实发展,使果实蒂部呈水渍状灰白色软腐,并产生灰色霉层。果实膨大时,病菌沿残留柱头或从脐部侵染,初为凹陷的小黑点,渐水渍状发展、扩大、腐烂,并生出灰色霉层,导致病果脱落。花染病,多从花托始,致花枯萎,病部长出灰色霉层。

    2、发病特点:该病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附着在病残体上或以菌核在土中越冬。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,借雨水、气流和农事操作传播。低温、高湿是发病的主要条件,湿度是发病的关键。田间有6小时以上的结露,病害流行。当田间温度15℃以上,相对湿度80%时就会发病。当温度20~25℃,相对湿度90%以上时,灰霉病严重发生。因此,田间植株种植过密、生长茂盛、荫蔽、连阴天多、光照不足、放风不及时、湿度大、结露时间长,病害严重。

    3、防治方法:应抓好花期和果实膨大期两个生育期防治,省药省工效果好。

    (1)农业防治。所以增温、控水、放风、降湿为主。不可大水漫灌,减少田间结露。同时摘除病叶、病果,清洁田园。

    (2)药剂防治。番茄蘸花时加0.3%速克灵或扑海因,预防灰霉效果好。也可在花期喷洒施佳乐40%悬浮剂1000-1500倍液,或扑海因1000倍。果实膨大期,以保果为主,重点喷果实。药剂有5%多霉灵或甲霉灵粉尘剂每亩1千克。

    screenshot-1733886235308.png

    五、番茄病毒病:番茄病毒病系番茄的一大主要病害,可造成产量的重大损失。

    1、症状表现:常见的有花叶型、蕨叶型和条斑形。

    花叶型出现明脉或黄绿相间的斑驳,叶片皱缩,植株生长缓慢,病重时落花、落果。

    条斑型最初叶、茎、果上出现深褐色斑,病情发展,叶片上出现云纹状不规则茶褐色斑。茎秆上呈条状裼色斑,病部稍凹陷。果上病斑大小不一,大部分较小,浅褐色至深褐色,表皮凸凹不平,犹如猴头。条斑病毒型病部变色仅局限于表皮,而不深入到茎内和果内。

    蕨叶型的植株明显矮化,预芽、幼叶细长、丛生,呈螺旋状下卷。植株叶片自上而下全部或部分变为蕨叶。叶脉变紫,中下部叶片上卷,病重时下部叶卷成筒状。病果畸形,剖检果实,果肉呈浅褐色。

    2、发病特点:烟草花叶病毒在病残体和多种作物上越冬,种子也带毒成为初侵染源。摩擦接触传染。带病的烟草也是初侵染源。黄瓜花叶病毒在多年生宿根植物或杂草上越冬,迁飞的蚜虫传毒,导致病毒病的发生。高温干旱、土壤板结、缺肥、缺水等均有利病毒病的发生。

    3、防治方法:

    (1)农业防治。选用抗病品种,播前种子清水泡3~4小时,捞出后用10%磷酸三钠浸种20分钟,冲洗后摧芽播种;秋棚番茄注意遮阴,小水勤浇,浇夜水降低地温以控制病毒病。为控制蚜虫等传毒媒介传毒,既可利用银灰膜避蚜,也要及时喷药防治,消灭在传毒之前。

    (2)药剂防治。目前推广应用的有病毒A或1000倍液高锰酸钾于发病初期喷洒。

    66adfaf11bfaf91798dacf3a00a8ea3a.png

    六、番茄叶霉病:番茄叶霉病是保护地番茄生产的主要病害,近年露地番茄也时有发生。

    1、症状表现:叶霉可为害番茄的叶、茎、果各部位,以叶片受害最常见。发病之初多在叶背面形成圆形或近圆形的淡黄色斑,正面褪绿。叶背病部有浅白色霉层,随病情发展呈棕褐色霉层,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。病斑多时,互连成片,叶片褪绿发黄,导致枯死,严重时叶正面也会出现棕褐色霉层。果实染病,形成黑褐色小斑块,病部凹陷、硬化,失去商品价值。

    2、发病特点:病菌以菌丝体或菌丝块随残体或以分生孢附着在种子上越冬。病菌通过气流、雨水、灌溉水农事操作传播。气温20~25℃,相对湿度90%以上,病菌繁殖迅速,病情发生严重。湿度是其发生、流行的主要因素。因此,种植过密、地势低洼、多年重茬、放风不及时、湿度过大以及连续阴雨等,是导致该病发生流行的重要条件。

    3、防治方法:

    (1)农业防治。选用抗病品种,以双抗系列品种为宜;选用无病种子或用50℃温水浸种25分钟;与非茄科蔬菜实行3年轮作;高温闷棚,即发病后采用30~35℃高温,闷棚30~40分钟,对叶霉病有明显的抑制作用;加强田间管理,施足底肥,控水、降湿,既可使植株健壮又可控制叶霉病的发生。

    (2)药剂防治。发病初期选用好力克43%悬浮剂3000—4000倍液, 50%甲基托布津500倍液、50%甲基托布津+50%多菌灵(1:1)1000倍液,或50%扑海因悬浮剂或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。

    screenshot-1733886618972.png

    七、番茄斑枯病:斑枯病又叫鱼目斑病、斑点病或白星病。此病除为害番茄外,还为害马铃薯和茄子等。

    1、症状表现:斑枯病在番茄各生育阶段均可发生,但以结果期叶片发生最重。叶柄、茎、花萼、果实均受害。叶片染病,多从下部叶片开始。初期背出现水渍状小圆斑,继而叶正面出现近圆形褪绿斑,斑色灰白略凹陷,边缘暗褐色,病部表面散生稀疏、隆起的小黑点。严重时病斑连成片,病部组织脱落,形成穿孔。叶柄及茎部病斑椭圆形,稍隆起。病斑中间灰白色,周围暗褐色,病部呈圆形隆起,尤如鱼眼,所以又称番茄鱼目斑病。

    2、发病特点: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土中的病残体或种子上越冬。孢子器吸水后,逸出分生孢子,借风、雨传播。当温度15~25℃,相对湿度接近饱和时,有利此病的发生和流行。在结果期,阴雨天多,光照不足、昼夜温差大、结露时间长、作物长势弱,斑枯病发生比较严重。

    3、防治方法:

    (1)农业防治。选用无病种子,培养壮苗;施足底肥,增施磷钾肥,使植株健壮,提高抗病、耐病力;温汤浸种用50℃温水浸种30分钟后摧芽播种;与非茄科作物轮作;高畦栽培,合理密植,及时整枝,加大放风,雨后及时排水、中耕等。

    (2)药剂防治。发病初期用药,药剂可选用安泰生70%可湿性粉剂700倍液、75%百菌清600倍液、70%代森锰锌500倍液、70%甲基托布津700倍液喷雾;5%百菌清粉尘剂每亩1千克、50%百菌清烟剂每亩250克。每7~10日1次,连续防治2~3次。

    番茄无土栽培,番茄无土栽培病害,无土栽培技术,番茄病害防治 2024/12/11 10:57:21 


    下一条: 无土栽培草莓模式有哪些?分别有哪些栽培优势? 上一条: 水培香菜的种植方法及注意事项